QQ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或点击登录代表您同意《巧图办公用户协议》
欢迎来到巧图办公
首页 > PPT模板 > 成语故事PPT课件 > 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.PPTX 【图片、文字、动画均可编辑】

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

收藏
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 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no.1 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no.2 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no.3

教学

要求 1.学习本课的生字、新词,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。分角色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,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。

2.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,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。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。

3.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。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底蕴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。

重点

难点 1.了解“草船借箭”的起因及经过。

2.抓住人物语言,感受人物形象,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。

3.学习课文,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“神机妙算”。

教学

课时   三课时。

[ 知识点详解 ☜]19 草 船 借 箭

���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,心里很妒忌。[   ①周瑜明知故问,设好圈套加害诸葛亮。明里是共商军事,暗里设陷阱害人。]

段导读:第1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。

���有一天,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,说: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。水上交战,用什么兵器最好?”[   ②周瑜假借“公事”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。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。][①周瑜为何要明知故问?]诸葛亮说:“用弓箭最好。”周瑜说:“对,先生跟我想的一样。现在军中缺箭,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。这是公事,希望先生不要推却。”[②周瑜为什么强调“这是公事”?]诸葛亮说:“都督委托,当然照办。[   ③一个“只”字,语气非常肯定,充满了信心。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,但他不动声色,并且诸葛亮对完成任务已胸有成竹。这个字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。

  ④难句解析:周瑜自以为诸葛亮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支箭,他必死无疑,以为阴谋得逞,所以让诸葛亮写下军令状,如果诸葛亮做不到就可按军法处治。他大喜过望,还设酒席招待诸葛亮,实际是暗藏杀机。]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?”周瑜问:“十天造得好吗?”诸葛亮说:“既然就要交战,十天造好,必然误了大事。”周瑜问:“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?”诸葛亮说:“只要三天。”[③一个“只”字,显示了什么?]周瑜说:“军情紧急,可不能开玩笑。”诸葛亮说:“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?我愿意立下军令状,三天造不好,甘受惩罚。”周瑜很高兴,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,又摆了酒席招待他。[④周瑜高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]诸葛亮说:“今天来不及了。从明天起,到第三天,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。”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。[⑤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?]

段导读:第2自然段写诸葛亮立下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,周瑜暗自高兴。

  第一部分(第1、2自然段):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,设计十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。诸葛亮将计就计,立下军令状,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。[

  ⑤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,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,为了孙、刘联合抗曹,为了顾全大局,他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。看似平常的一句话,联系前后文,即可收到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效果。]

���鲁肃对周瑜说:“十万支箭,三天怎么造得成呢?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?”周瑜说:“是他自己说的,我可没逼他。我得吩咐军匠们,叫他们故意迟延,造箭用的材料,不给他准备齐全。到时候造不成,定他的罪,他就没话可说了。你去探听探听,看他怎么打算,回来报告我。”[

  ⑥可以看出周瑜气量狭窄,嫉贤妒能,完全不顾抗曹大局,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治他的罪。][⑥从周瑜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?]

段导读:第3自然段写周瑜让鲁肃去探听消息。

���鲁肃见了诸葛亮。诸葛亮说:“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,得请你帮帮我的忙。”鲁肃说:“都是你自己找的,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?”诸葛亮说: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,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。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,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,排在船的两边。我自有妙用。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。[   ⑦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、有胆略。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,就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。][⑦跟鲁肃要这些东西,说明了什么?]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,他要是知道了,我的计划就完了。”[⑧为什么诸葛亮特别叮嘱鲁肃呢?]

[

  ⑧因为周瑜也非常聪明,如果他知道诸葛亮借了这些东西,可能会猜出诸葛亮的用意。即使猜不出用意,他也会千方百计阻挠,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,以使自己的奸计得逞。

  ⑨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,没有提到借船的事,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实、守信。]段导读:第4自然段写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,并且不让周瑜知道。

���鲁肃答应了。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,回来报告周瑜,果然不提借船的事,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、翎毛、胶漆这些材料。[⑨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?]周瑜疑惑起来,说:“到了第三天,看他怎么办!”

段导读:第5自然段写周瑜不明白诸葛亮怎么造箭。

  第二部分(第3~5自然段):写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,并要求对周瑜保密。

���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,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,照诸葛亮说的,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,等诸葛亮调度。第一天,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;第二天,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;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,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。[   ⑩因为这时天色微明,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,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,也就不明虚实。][⑩为什么要等到四更时分?]鲁肃问他:“你叫我来做什么?”诸葛亮说:“请你一起去取箭。”鲁肃问:“哪里去取?”诸葛亮说:“不用问,去了就知道。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,朝北岸开去。[   这样的天气,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、气象,预测准确。]

段导读:第6自然段写诸葛亮约鲁肃一起去取箭。

[   擂鼓呐喊,在大雾中,曹军不敢贸然出击,这样就可以利用大雾天气,前去“借箭”。]���这时候大雾漫天,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。天还没亮,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。[这样的天气,说明了什么?]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,船尾朝东,一字摆开,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,一边大声呐喊。[为什么要擂鼓呐喊?]鲁肃吃惊地说:“如果曹兵出来,怎么办?”诸葛亮笑着说:“雾这样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。我们只管饮酒取乐,天亮了就回去。”[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自信?]

[   诸葛亮谈笑风生,镇定自若,考虑周全,安排巧妙,抓住曹操谨慎、多疑的性格特点。他深知曹操疑心重,用兵谨慎,在“看不清虚实”的情况下,不会轻易出击。]段导读:第7自然段写诸葛亮制造进攻的假象,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,引曹军出来射箭。

���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,就下令说:“江上雾很大,敌人忽然来攻,我们看不清虚实,不要轻易出动。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,不让他们近前。”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,到江边支援水军。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,箭好像下雨一样。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,船头朝东,船尾朝西,仍旧擂鼓呐喊,逼近曹军水寨受箭。[   “把船掉过来,船头朝东,船尾朝西”这样既能两面受箭,又可保持船体平衡。][为什么把船掉过来?]

段导读:第8自然段写诸葛亮“借箭”的经过。

���天渐渐亮了,雾还没有散。这时候,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[ ·武侯祠·]插满了箭。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“谢谢曹丞相的箭”,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。曹操知道上了当,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,已经驶出二十多里,要追也来不及了。

段导读:第9自然段写曹操上当,诸葛亮“借箭”成功。

  第三部分(第6~9自然段):写三天后,诸葛亮亲自率船,借大雾逼近曹营,“借”来十万多支箭。

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,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。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,二十条船总共有[   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的第一句话。同时,周瑜自叹不如,也表现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。]十万多支。鲁肃见了周瑜,告诉他借箭的经过。周瑜长叹一声,说:“诸葛亮神机妙算,我真比不上他!”[周瑜的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?]

  第四部分(第10自然段):写周瑜知此内情,自叹不如。

1.初读课文,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。

2.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。

3.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。

4.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。

《草船借箭》的挂图。

一 导入新课

1.今天,我们学习一篇根据《三国演义》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。(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。)

2.出示挂图,简介背景:东汉末年,曹操、刘备、孙权各据一方。曹操打败了刘备,又派兵进攻孙权,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。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,“草船借箭”的故事,就是在孙、刘联合抗曹的时候,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。

3.从《草船借箭》这个题目中,你可以知道什么?你还想知道什么?

4.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。

(1)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,给课文分段。

  第一部分(第1、2自然段):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,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,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,并保证三天造好。

第二部分(第3~5自然段):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,进一步陷害诸葛亮。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,巧妙地做好“借箭”准备。

第三部分(第6~9自然段):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“借箭”。

第四部分(第10自然段):诸葛亮如期交箭,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,自叹不如。

  (2)本文的中心事物是“箭”,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,诸葛亮因“借箭”而显示其才干。通过学习,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。请大家以“箭”来总结段意。

  第一部分: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。

第二部分:写诸葛亮准备造箭。

第三部分:写诸葛亮“借箭”。

第四部分:写诸葛亮“借箭”成功。

  学生归纳之后,老师充分肯定,并及时指出:这是按照事情的“起因、发展、高潮、结果”的顺序写的。

二 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

1.指导学生读准字音。

  督:读dū,不要错读成dù。    惩:读chéng,不要错读成chěng。

寨:读zhài,不要错读成zài。 饮:读yǐn,不要错读成yìn。

  2.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。

(1)加一加。

“督”由“叔”和“目”组成,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。

“惩”由“征”和“心”组成,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。

“饮”就是“饣”加上一个“欠”字,这个字是左右结构。

(2)换一换。

“寨”与“赛”的字形相近,它们上半部分相同,下半部分不同,注意区分。

(3)组一组。

“罚”是由三部分组成的,上面是“罒”,下面由“讠”和“刂”组成。

3.指导学生理解词义。

(1)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。

(2)查工具书理解词义,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。

  妒忌:对才能、名誉、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。

迟延:耽搁;拖延。  才干:办事的能力。      甘受:心甘情愿地接受。

惩罚:严厉地处罚。 自有妙用:自然有巧妙的用处。 疑惑:指心里不明白。

调度:管理并安排(工作、人力、车辆等)。本课指调用。

虚实:虚和实,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。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,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。

军令状: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,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,愿依军法处罪。

弓弩手: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。弩,古代兵器,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。

丞相: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。

神机妙算:惊人的机智,巧妙的谋划。形容有预见性,善于估计客观形势,决定策略。

  1.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“借”字展开的。因此,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围绕“借”字提出问题,让学生思考:“借箭”的原因是什么?“借箭”的经过怎么样?“借箭”的结果如何?

2.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,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。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,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,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,尽量让学生通过模拟文中各个人物的表情、语气,读出各自的心理情态。

1.深入学习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认识诸葛亮“借箭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、有计谋、有度量、有胆略。

2.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,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。

3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录音磁带。

一 检查复习

1.检查读生词。

 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

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

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

  2.了解分段的掌握情况。请学生说一说分段情况。

二 导入新课

通过上节课的学习,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,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,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“借”得十万支箭,挫败了周瑜的阴谋,使周瑜不得不羞愧、叹服。那么,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?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学习。

三 学习课文内容

1.学习课文第一部分。

(1)指名读第一部分,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。

①周瑜是怎样“请”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?他的企图是什么?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?(因为文章一开始,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,心里很妒忌。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。设计这个问题,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,了解周瑜嫉贤妒能的狭隘胸襟。周瑜开始以“公事”为由,要诸葛亮“不要推却”,接着又以“十天”为期来刁难他,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,又叫诸葛亮“当面立下军令状”,以便抓到字据口实,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。因此,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“高兴”。)

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?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,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?

A.这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谈。当时曹操率军南下,企图攻打东吴,之后再攻打刘备,以便一统天下。孙刘两家看清了曹操的阴谋,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,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,怕的是伤了和气,孙刘联合战线破裂,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。

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,学生要充分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,以大局为重,有着广阔的胸襟。

B.学生自读这段内容,要抓住诸葛亮的言行体会,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,胸有成竹,有把握完成任务,想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。

C.既然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,他为什么还主动立下军令状?(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,周瑜还会有别的阴谋。诸葛亮主动请命,目的是将计就计,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,使周瑜觉得自己很高明,让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。这样一来他就会放松警惕,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。)

(2)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,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不同的语言和神态,分析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:周瑜面和心毒,在一句一个“先生”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;事后喜形于色,自以为得计。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,显得平静自若,胸有成竹。

(3)分角色朗读。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,人物个性特点鲜明,所以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,以便更好、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人物特点。

2.学习课文第二部分。

(1)请同学们跟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,思考下面的问题。

①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?

②诸葛亮请鲁肃帮了哪些忙?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?联系上文,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,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?

③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?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?

(2)这一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,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部分一共讲了三层意思: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,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。这一层意思,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,就能理解周瑜气量狭窄,妒贤忌才,完全不顾抗曹大局,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。

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,并要求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。在这一层中,老师要让学生抓住“自有妙用”这个词谈谈体会,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,并且是成竹在胸了。另外,第二个问题中的第一问,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、军士、青布幔子和草把子。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,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。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“不能让都督知道。他要是知道了,我的计划就完了”。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?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,我们不难看出,周瑜虽然心胸狭窄,面善心毒,但作为东吴的都督,他也是很聪明的,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。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,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,即使猜不出,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,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,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,使自己的奸计得逞。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,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。

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,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,并不提借船的事,周瑜疑惑不解。在这层中,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“果然”这个词,“果然”就是果真如此,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,然后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,学生要能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。

(3)深层次地理解这部分内容。思考: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?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?(因为诸葛亮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。鲁肃守信用,周瑜奸诈狠毒,所以才会那样做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,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“借”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。)

(4)再读这段话,体会这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。

3.学习课文第三部分。

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,它按时间的顺序,有声有色地讲述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“借箭”的经过。

(1)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。

①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“借箭”的?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?(诸葛亮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。因为此时天色微明,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,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,使他们不明虚实。)

②诸葛亮把船停在了哪儿?为什么?(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,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。太远,箭射不到;太近,怕被曹军看清,识破计谋。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。)

③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?为什么要这样做?(思考时,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,并把它们贴在一起,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,让学生自己演示。不难看出,诸葛亮把船队“一字摆开”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,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,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高人一等。)

④船停下来,诸葛亮让军士们干什么?为什么这样做?他与鲁肃各有什么反应?这说明了什么?(诸葛亮让军士“擂鼓呐喊”,其实是虚张声势,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,使之在大雾天不敢贸然迎敌,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。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很吃惊,也很害怕,他担心曹兵出来,这些人就危险了;而诸葛亮却笑着、非常肯定地说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,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。通过对两个人反应的比较,更能表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超人。另外,还要抓住“一定”这个词分析诸葛亮的胸有成竹。)

⑤曹操是怎么做的?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?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?(根据曹操的言行,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,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,不敢贸然行动。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诸葛亮不仅知己,还能知彼,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。)

⑥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?后来又是怎样调动的?这样安排是为什么?(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,船尾朝东一字摆开,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之后,又下令把船掉过来,船头朝东,船尾朝西。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,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,曹操知道上当后追也来不及了。)

(2)在讲这部分时,老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,还可提示学生,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,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,既节省时间,又方便快捷,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。这些都是缘于诸葛亮对地理环境的了解。

(3)总结诸葛亮能成功“借”到箭的原因。

诸葛亮成功“借箭”有四个原因:①熟悉气象。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,归来时顺风顺水,曹军来不及追赶。②熟知地理。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。③擅长识人。了解鲁肃的忠厚,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;深知曹操生性多疑,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。④谋划周密。用计巧妙,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。如安排草船,精心伪装,利用大雾,归来时顺风顺水等。

(4)老师小结。

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。课文叙述了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“借箭”的经过,突出反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,具有非凡的才干。

4.学习课文第四部分。

学生齐读这一部分,同时思考下列问题。

(1)诸葛亮按规定期限完成造箭任务以后,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,但他却装作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,这是为什么?(表现了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,不想使周瑜太难堪,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。)

(2)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,起到了什么作用?(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,既总结了全文,点明了中心,照应了开头,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。)

四 分清前因后果,整体把握故事情节

读第一部分,学生能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“挺有才干”,引起周瑜的“妒忌”,所以周瑜才设下“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”的阴谋陷害诸葛亮,这是事情的起因。学习第二部分之后,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,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,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,还不让他告诉周瑜,这是事情的发展。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整个“借箭”的经过,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,这是事情的高潮。从课文第四部分的表面看,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。但根据事情的起因,我们会发现,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,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“自叹不如”结束。

理清文章的脉络,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。

  1.在教学的过程中,对那些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鼓励,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生的思考。

2.在注重学生质疑的基础上,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。这样学生通过分析甚至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。尽管有时候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,也应同样鼓励他们努力探究。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1.提高抓重点词句、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,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。
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有关《三国演义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。

一 欣赏名著,品读经典

1.上节课,我们一起欣赏了《草船借箭》这个历史故事,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。有的同学说,诸葛亮通晓天文,有的说他懂得地理,还有的说诸葛亮能“借”到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“知人心”。的确,课文精彩地描述了“诸葛亮知人心”这方面的内容,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的重点。如果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,来欣赏、探究课文描述“诸葛亮知人心”的这些内容,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?

2.老师梳理、概括以下几种学习方式。

(1)读:有感情地朗读。

(2)说: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,再加上自己的想象,有声有色地说一说。

(3)演:邀请老师或者几个同学,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。

(4)评:评说诸葛亮“神机妙算”——知人心。

(5)写:根据看过的、改编过的电视剧,展开想象,扩充、编写“诸葛亮知人心”的某些场景。

3.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,同时允许学生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。

4.师生互动交流。

(1)读:对“诸葛亮知人心”这方面的内容,如果你选择的是“有感情地朗读”这种学习方式,请按照自己对课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,进行个性化的朗读,以求达到声情并茂,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。

(2)说:采用“说一说”的学习方式学习“诸葛亮知人心”这方面的内容,你们觉得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满意?(交流要点:第一,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。第二,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,特别是第2自然段的对话,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。第三,语言要自然、流畅。不同人物的语言,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,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。第四,说话时态度要大方,要注意“听众”的反应,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交流。)

(3)演:如果选择“演一演”的学习方式学习“诸葛亮知人心”这方面的内容,该怎样演才能身临其境?(交流要点:第一,要编好“剧本”。把课文内容改为“剧本”,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。第二,选择好“演员”,分配好角色。第三,各自熟悉“台词”。第四,准备好简单的“道具”。第五,可以演具体片段。比如第2自然段的“对话交锋”、第7自然段的“饮酒取乐”等;还可以把整篇课文内容都串演一遍。)

5.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,根据不同的要求,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,品读“诸葛亮知人心”这方面的内容。

6.小组交流,全班汇报,自由欣赏、品读。引导学生围绕“神机妙算——知人心”进行汇报,老师参与互动。

以第7自然段为例,诸葛亮笑着说:“雾这样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。我们只管饮酒取乐,天亮了就回去。”

针对这个片段,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,教学情境设计可参考下文。

老师:在《草船借箭》这篇课文中,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,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“笑”。你们演演看,诸葛亮这时怎么“笑”?

(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,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:“雾这样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。我们只管饮酒取乐,天亮了就回去。”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。)

(诸葛亮面对南岸,仰天大笑着说:“雾这样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。我们只管饮酒取乐,天亮了就回去。”这是对战胜周瑜后,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。)

(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,听着擂鼓声、呐喊声,微微一笑说:“雾这样大,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。我们只管饮酒取乐,天亮了就回去。” 这是自豪、自信的笑。)

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理解,把“笑”的不同内涵表演出来。

二 营造“对话”,塑造人格

1.谁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?(学生上台板书。)

2.用下面的关联词训练说话。

  因为……所以……  如果……就……  只有……才……

虽然……但是……  一……就……

  点拨:同学们要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,结合刚才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,把《草船借箭》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。

3.汇编诗歌,体味经典。

  草船借箭不寻常,要论成败有文章。

都督周瑜欲陷害,孔明先生巧应对。

妙算天文雾漫天,通晓地理蒙曹操。

洞悉人心妙计成,箭如雨下满载归。

神机妙算诸葛亮,世世代代美名扬。

  请喜欢的同学读一读,也可以背诵下来。

三 链接名著,拓展文本

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原著《三国演义》的体会,如第五十回“诸葛亮智算华容,关云长义释曹操”;第五十一回“曹仁大战东吴兵,孔明一气周公瑾”;第五十五回“玄德智激孙夫人,孔明二气周公瑾”;第五十六回“曹操大宴铜雀台,孔明三气周公瑾”,等等。

  1.整体来看,这节课的讲述会有点儿赶时间,所以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有点儿不充裕。有些体现学生动手、动口的活动没有让学生实践。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分配时间,注意讲解重点。

2.本课的故事性很强,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读、多讲、多练,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多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。

草 船 借 箭

诸葛亮神机妙算

1.看拼音,写词语。

cái gàn(才干)  dù jì(妒忌)  shāng yì(商议)

dū dū(都督)  chéng fá(惩罚)  yí huò(疑惑)

léi gǔ(擂鼓)  yǐn jiǔ(饮酒)

2.比一比,再组词。

  

3.给多音字组词。

把  朝

4.填空。

“草船借箭”是一次智慧的较量,诸葛亮深知周瑜的嫉贤妒能,鲁肃的忠厚老实,曹操的奸诈多疑,还利用大雾天气和地理条件,巧妙地安排,运用草船,前往曹营“借箭”。“借箭”的成功,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知天文晓地理又善识人心的人。

1.《三国演义》简介。
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,作者罗贯中。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。全书共一百二十回,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,止于东吴灭亡,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。
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,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:

第一,“七分实事,三分虚构”的史料处理原则,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。《三国演义》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,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,使小说虚实结合。实,使读者产生真实感;虚,使小说更生动,人物形象更丰满。

第二,在人物塑造方面,采用类型化的写法,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,并通过夸张、对比、烘托等手法,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。比如,曹操的奸诈、诸葛亮的智慧、刘备的仁厚、关羽的忠义、张飞的勇猛,这些人物性格鲜明、形象生动,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名有姓的人物有400多人,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。毫无疑问,这是《三国演义》最突出的成就。

第三,叙事结构上,以蜀汉为中心,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,精心构造无数的故事,虽事件复杂,却不琐碎支离,虽曲折变化,然脉络分明,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。

第四,具有“文不甚深,言不甚俗”的语言特色。《三国演义》的语言与《水浒传》等小说是不同的,它是文言,但又夹杂着白话;是白话,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。可谓雅而不涩,俗而不俚。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,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。

2.诸葛亮简介。

诸葛亮(181~234),三国蜀汉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字孔明。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南)人。东汉末,隐居邓县隆中(今属湖北),留心世事,被称为“卧龙”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三顾茅庐,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(今湖南、湖北)、益(今四川)两州,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,联合孙权,对抗曹操,统一全国的建议,即所谓“隆中对”。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。

3.周瑜简介。

周瑜(175~210),三国吴名将。字公瑾,庐山舒县(今安徽庐江西南)人。美姿容,精音律,长壮有姿貌,多谋善断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,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。后图进中原,不幸因病于建安十五年(210年)十二月病逝于巴丘(今湖南省岳阳市),年仅36岁。

4.神情描写的作用。

《草船借箭》一文中对周瑜的神情描写仅有三处,但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
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,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,周瑜“很高兴”。回视前文,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,所以他周密策划,安排了这番对话,假借公事,步步为营,最终把诸葛亮逼到“死无退路”的境地。这“高兴”,是周瑜自以为是、得意忘形之态。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,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。透过这两个字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假公济私、心胸狭窄、不顾全大局、无容人之量的周瑜。

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,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,周瑜“疑惑起来”。竹子、翎毛、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,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。周瑜对此不明白、不相信,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,弄清事情的真相。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,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,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。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“才不如人”。

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,周瑜“长叹一声”。这一叹既有惋惜,又有佩服。自己谋划已久,却仍未如愿,自然惋惜;诸葛亮神机妙算,考虑周密,安排巧妙,非自己能比。面对事实,周瑜只能无可奈何地说:“我真比不上他!”

纵观周瑜三次神态变化,不难看出文中对周瑜的描写正是为了反衬诸葛亮。在这场斗智中,周瑜输给诸葛亮的不仅仅是才智,还有他的胸襟、气度和人品。

5.正史中的草船借箭。

诸葛亮“草船借箭”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。读了这段故事,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。然而,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做过这件事。那么,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?那也不是,因为他确有所本。

根据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第二》裴公之注,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正月,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(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)。初次交战,曹军大败,于是坚守不出。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,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,观察曹军部署。孙权的轻舟行进五、六里,并且鼓乐齐鸣,但曹操生性多疑,见孙军整肃威武,恐怕有诈,不敢出战,喟然叹曰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!”随后,曹操下令弓弩齐发,射击吴船。不一会儿,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,船身倾斜,有翻沉的危险。孙权下令调转船头,使另一侧再受箭。一会儿,箭均船平,孙军安全返航。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。

由此可见,“草船借箭”的不是诸葛亮,而是孙权,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。

6.诸葛亮的神机妙算。

《草船借箭》讲的是周瑜设计,妄想谋害诸葛亮,诸葛亮巧施妙计,草船借箭,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。读了全文,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。下面,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。

(1)将计就计。

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,很想除掉他,就在商议军事时,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,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,并立下军令状,三天造不好,甘受惩罚。周瑜很高兴,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。其实,真正上当的是周瑜自己。由此可见,诸葛亮谋略过人,早已成竹在胸。

(2)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

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,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,守信用,又顾全大局。于是,反请鲁肃帮忙,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,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,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。鲁肃信守诺言,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。这样,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,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

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,大雾漫天,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。天还没亮,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。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、小心谨慎的特点,料他看不清虚实,决不肯轻易出动,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。因此,没费吹灰之力,就向曹操“借”到了十万支箭。“借箭”的过程,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,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。

(3)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取箭时,诸葛亮叫“吃惊”的鲁肃“只管饮酒取乐”,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。

最后,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,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。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,抓住上述“三点”,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,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

点击查看更多.....

本作品内容为精美中国传统草船借箭成语故事PPT课件,所属分类为PPT课件模板, 格式为 pptx, 大小21.31MB MB,比例16:9,请使用软件PowerPoint(2010)打开,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,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,图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,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, 源文件无水印, 欢迎使用巧图办公。
本网站所有模板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;若您的权利被侵害:请联系客服投诉邮箱2215181604@qq.com提出书面通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
上一篇:中国风创意经典成语故事PPT合集
下一篇:精美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PPT课件

立即下载
100+1 1087 100
  • 软件 PowerPoint 查看教程
  • 编号 14264174
  • 格式 pptx
  • 大小 21.31MB
  • 比例 16:9
  • 作者 明理的钢笔
  • 日期 2023-04-20
  • 版权说明 相关字体/摄影图/音频仅供参考 i
    版权声明

    版权声明此作品是用户上传,主要用于学习交流实用;未经允许,请勿作他用。人物肖像,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。

    巧图办公尊重知识产权,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: 2215181604@qq.com提出书面通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    巧图办公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、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,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,禁止商用。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,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、算改。

您可能想找成语故事PPT模板推荐